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响应学校倡议,引导学院党员了解党和新中国的建设历程和奋斗成果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开展以“滋养初心学四史、永葆担当知汉和”为主题的“四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坚持把“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做到抓在经常、融入日常,贯穿基层党组织全年组织生活始终。
6月12日,我院教工支部通过在线会议平台组织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会上,教工支部书记徐旻老师指出,每个人在自身学习、成长、工作和生活中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体验者乃至参与者,“四史”融合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本次党日活动以“‘四史’在我身边”为主题,鼓励党支部成员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从不同视角进行“四史”学习的交流分享。
人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
徐旻老师分享了自己与上海延安路隧道之间的故事渊源。延安路隧道分为北线与南线,其中的南线建于90年代,是为了适应当时交通量迅速增长的需求变化而建的。1994年南线建设时,从日本三菱重工引进设备,当时还是本科一年级在读学生的徐老师在工地担任了两个月的翻译,负责与日方技术人员沟通交流。
徐旻老师回忆道,当时的陆家嘴,还没有什么高楼,东方明珠塔也才刚刚建起,而如今的陆家嘴已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高楼林立、全球闻名。那两个月的翻译经历,也让徐老师对陆家嘴有了特殊的情感,让他切实感受到自己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
从徐老师的讲述中,我们感受到了1994年到2020年这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陆家嘴的变化。今年正值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际,三十载流金岁月,三十载风雨兼程,在敢闯敢试、砥砺奋进中,浦东的发展史是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为改革开放的探索史谱写了壮丽诗篇。
回眸院史 学习四史
窦心浩老师结合在上外工作的经历和感受,分享了日院的发展历程与国家改革开放之间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故事。1998年4月,窦老师来到上外之时,恰好见证了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的历史性时刻。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上外日院的发展,日语教育的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动态不可分割。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这个名称代表了上外日语学科不仅涵盖语言文学专业,更囊括了应改革开放实践之需开设的日本经济方向。窦老师回忆道,在日本留学期间,大概是2006年前后有一位日本老师请他帮忙查一下国内高校中有没有“日本文化”专业,在网上搜索后,发现当时把“日本”和“文化”两字连在一起,用作正式名称的只有我们学院。当然,后来也有其他外国语大学日语系也更名为“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的更名、专业设置都是很有前瞻性的。
早在1983、84年的时候,日语系就提出要根据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国家战略、以经济金融为中心的上海城市功能,培养更多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学生。于是便有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日语)的设立。这一开辟复合型专业的创举在当时满足了社会对外语、经贸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具有划时代意义。日院的每一次重要决定,无不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助力。
周星老师是40余年的“日院人”。1978年进入上外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作为日院与日语学科发展变革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向大家介绍了我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并从我院专业、课程设置及招生规模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述。
从建校初期的日语专业到1984年日语单独建系,再到如今的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几十年来从单一的语言专业每年开设十来门专业课发展到今天四个专业方向开设六十多门专业必修和选修课;从只有三名研究生指导教师每年招收二、三名研究生到现今的二十多名教师每年招收硕博生五十多名;从每年招收两个班四五十名本科生到如今一届就有六个班一百五六十名本科生来院学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日语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国家建设之需。周老师回忆道,当时的同学毕业后很多都就职于政府相关部门、旅行社、高校,活跃在中日文化交流、政治经济往来以及日语人才培养的第一线。
日院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这其中有党的坚强的正确领导,也凝聚了几代日院人不畏困难团结奋斗不断进取的坚忍精神。回首峥嵘岁月展望美好未来。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继续解放思想继续改革开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日院和日语学科办得好上加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己所学、服务国家”的理想抱负,是沁于日院和全体日院人骨髓和血液中的红色基因、精神品质。
回顾校史 展望未来
任川海老师表示,认识上外与日院的发展史,必须放在新中国建立以及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上外建校于1949年,最初是一所俄文专科学校,后来发展成为一所多语种外语大学。1981年任老师进入上外学习的时候校名已改成“上海外语学院”,不过当时只有6、7个系,比如英语系、法语系、德语系等,日语和阿语是合并在一起的,叫日阿系。日语专业学生也不多,每个年级2个班,总共42个学生,研究生很少,大概5、6个,没有博士生。由于各种原因,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我们学校发展比较困难的时期,日院也一样,当时院里的老师只剩下10多个。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上外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校名也改成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队伍和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任老师指出,他在校读书时,图书馆只是很小的一栋建筑,上下两层楼,藏书仅10多万册,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就比一个阅览室稍微好一点而已。而如今虹口、松江两个校区整整两栋大楼,藏书量数百万册,还有大量的电子资源,松江校区的图文信息中心更是成为了地标性建筑。知史明智、以史鉴今,传承上外红色基因,坚守“国家队”的身份定位,我校定能在校史和四史学习中获得强大精神力量和实践智慧,定能推动学校向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办学目标不断迈进,为党和国家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
以语育人 薪火相传
我院的历史扎根于国家改革开放史的宏伟画卷之中,见证历史的各位老师们,陪伴日院风雨六十载,以育人爱国的初心使命,以所学专业服务国家需要,以己之力推动日语教育发展。
凌蓉老师为大家分享了俞彭年老师的演讲实录。1953年,年仅16岁的俞彭年老师不顾家人反对,凭借一腔建国热血孤身回国,经历了中文交流不畅、日语教学理论欠缺的曲折过程,执教期间完成了全国日语专业教材的编纂,外事办期间更是为促进对外友好交流,策划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传播活动。今年年初,他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为《乡田同井 守望相助——张国恩书画作品展》共50幅书画作品中所涉文字进行翻译,其中包括成语、典故、诗词等,翻译难度颇高,83岁高龄的俞彭年老师依旧活跃在中日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第一线。
正如俞彭年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在日本的时候,他向日本人做工作,让他们了解中国,回国之后致力于让中国人全面客观地了解日本。他是中日两国交流沟通的一座桥梁,更是我辈外语人学习的楷模,他继往开来、攻坚克难的红色品质、赤子之心,凝聚为激励一代代日院人投身民族复兴、永葆使命担当的强大动力。
汉和青年交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赵明哲老师结合从事学工工作以来参与的中日两国青年交流活动分享了自己的感受。2017年5月日本东海地区“青年友好之船”访华团来沪,96名志愿者,共16支小队加入日本600余名青年的队伍中,围绕传统文化、上海民间文化、当代中国大学生等主题开展团队活动。同年8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中日友好大学生访华团来沪,与上外的学子共同参加欢迎会,进行近距离的交流、互动。
中日青年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双方之间的互相认知。尤其是不少日本青年,在华的经历让他们对中国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改变。作为外语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而青年一代更是讲好中国故事最鲜活的力量,同时也是中国故事里的主人公,肩负着让世界读懂真实中国的光荣使命。
坚定信心 继续前行
须军老师从自己的家乡——苏州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讲述了他眼中的四史。吴县,原为苏州市下辖县级市,2001年后改为吴中区、相城区。一张张老照片,让我们看到了往昔的陆慕,老街道电线外露,墙面斑驳,破损随处可见。雨篷、空调架、排气管等都使这里显得凌乱不堪。而如今的相城区已是一派现代化城市的新气象。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我国各个地区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张张照片的对比更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坚定了我们对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自信。发展没有止境,我们坚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不骄不躁、不断奋斗、继续前行,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
史今交融 使命如一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为了汲取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和力量,弘扬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继承和发扬各个时期艰苦奋斗、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让红色基因深入血液、沁入心扉。前辈人的前赴后继沉淀为伟大精神,当代人的战“疫”力行谱写铿锵续曲。
刘飞老师为大家总结和回顾了我院师生在新冠疫情期间,勇担使命、以己所学、助力战“疫”斗争的事迹。从以“译”抗“疫”、“沪汉两地书”,到“书画传情”、“三全育人”,我院全体师生以心传心、共克时艰、担当育人、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余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余年的探索史,一脉相承,凝聚为历史精神、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沁入在一代代中华民族儿女血脉传承中,彰显在疫情防控的坚定行动之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谱系,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专业与使命的交融,是“四史”学习的内在要求。
通过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大家对“四史”学习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四史”是鲜活的,“四史”是实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
教工支部成员陆洁老师参加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后表示:今天的组织生活,贴近生活,感触颇多。聆听了老一辈日院老师的奉献精神,了解了日院名字的由来,日院一步步壮大的历程,作为日院的一份子,深感光荣。还有家乡的历史发展的交流,老师个人经历的追忆等等。这是一堂生动的党课,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党课,是名副其实的“四史在我身边”。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四史”学习教育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要“历史结合现实学、理论联系实际学”,在体验中思考、学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视野、增强历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