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学院积极探索“四史”学习教育的新途径

发布者:SISU 来源:上外国际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0-06-23 浏览次数:349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国际教育学院全面启动“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以来,师生党员积极行动,除了开展集中学习和自学,教工支部的党员教师更多地在思考如何通过自身学习带动普通学生一起学,如何将“四史”知识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从而真正做到学习与教育相结合,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落到实处,并取得实践效果。


教育技术专业: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创新“四史”学习形式

教育技术专业将“四史”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形式,使用数字影像等多种技术设计和制作“四史”教育资源,丰富“四史”学习的“打开方式”,增强“四史”学习形式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学习活动生动形象、有声有色、入脑入心。

基于学院公众号建设“四史”学习专栏,拓展宣传的信息化渠道。教技专业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力图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同时建立以学生党员为负责人的学生实践团队,择机开展调研活动,深入松江和虹口社区,如紧密结合松江区的党建资源,深入G60科创走廊等进行现场考察和学习,了解其发展的历史脉络,感受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理解党的发展、新中国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如何为G60科创走廊注入发展的蓬勃力量,体悟其背后所蕴藏的优秀传统和中国精神。在实践中构建融师生“四史”学习,专业人才培养和区校协同共建“四史”学习资源的“三位一体”的“四史”学习方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结合思政课程,打造“四史”学习的立体课堂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广泛阅读相结合,使学生熟知“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及重要作家、作品,并对各种文艺运动、文艺思想和文艺创作过程、发展规律及各种文学流派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

纵观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变化的历史,就是波澜壮阔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写照。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各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四史”多姿多彩的折射。

走出课堂,让“四史”教育更加立体。如安排学生集体参观鲁迅纪念馆、左联纪念馆等场所,利用上海的文化资源,使学生对“四史”中的事件有更感性的认知。并请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由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可以与文学作品形成互文式的阅读经验,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理解鲜活丰富的四史内容。


教育技术专业紧密结合专业所长,打造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作品,开拓“四史”教育的新途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紧密结合“四史”夯实专业内容,知史学史,知史明志,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

国教学院教工党支部将不断在实践层面推动“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并及时总结经验,提升学习教育实效,让“四史”学习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