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德以柔远人,昭明德以安天下——上外国关学院举办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暨畅谈中国发展中外师生英文交流会

发布者:SISU 来源: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发布时间:2021-12-21 浏览次数:146

 

孔子云:“远人不来,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易》曰:“君子以自昭明德”。2021年建党百年,中华民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在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将党建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充分结合,组织中外师生共同学习研讨,创造性地举办了全英文的中外师生交流会。

12月3日下午,国关学院中外师生30余人齐聚338会议室,以“我眼中的中国发展”为主题展开交流。交流会由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徐谙律老师主持。

学院党委书记张绍铎老师首先做主旨发言。他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高度概括了百年来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当前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生命至上,率先取得动态清零的战果并成功复工复产,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与中国全过程民主的魅力。事实胜于雄辩。

接下来,四位留学研究生从各自角度出发谈了自己对中国发展的理解。韩国留学生李玹珠(Lee Joohyun)认为,中韩友谊由来已久。她提到电影《功夫熊猫》,认为中国就像电影中的主角阿宝一般兼具实力和魅力,吸引着她这样的外国青年,而这也是中韩两国在合作中不断前进的动力。

尼日利亚留学生诺兰(Umeokwuegbu Nora)以“凤凰涅槃”开篇。她认为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能从衰败和凋零中重生。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多彩的服饰、多样的菜系与融入了传统元素的音乐作品都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在海外的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孟加拉国留学生米图(Mitu Poddar)列举了中国的发展成就。在她看来,中国以实际行动回应多方诉求,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便民高铁,中国从多个方面为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不懈努力。中国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在一个个五年规划中不断进步。如今中国正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委内瑞拉留学生埃弗里特(Everett)则阐述了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理解。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紧随时代步伐,在实践中探索,关注新时代的发展点,不忘历史,总结经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主持人徐谙律老师和印度籍教师英迪拉(Indira Sridhar)对上述四位留学生的发言做了精彩的点评。

在交流会的第二阶段,三名中国学生和四位中国教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李凌云同学以建党百年来文化发展中的成就为切入点,讲述了她对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传播中国声音的理解。青年们有着不同的观察世界的角度,中国青年可以也应该肩负起责任,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葛宇阳提到,中国共产党有宽广的胸怀,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秉持责任意识,践行多边主义,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张笑吟指出,作为外语院校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要在对外交流时注意中西文化和语境的差异,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汤蓓老师提到,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内在的平静与力量,博采众长,共同建设投身祖国发展洪流,发挥青年的光和热。王凯老师认为,该决议体现了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对过去和未来的发展路径产生了决定性的共识。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这一不可或缺的共识不仅将确保中国的和平发展,而且将造福世界。盛春红老师从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的角度出发,谈到中国在气候变化中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的责任意识。她认为,中国应对气候行动的经验值得向世界推广,共同促进全球气候治理。王迪老师从自身专业出发,讲述了她眼中中国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发声。

国关学院有国际关系和中国学两个全英文硕士研究生项目,还有相当数量的留学生分别与本硕博层次的中国学生一起学习,是我校留学生最多的院系之一。在培养留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知华友华”人才为导向,让留学生充分感受到学院的温暖。汪段泳老师赴阿富汗为无法来华的留学生补考,更传为佳话。小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类似的表达,《论语》中的“修文德”和《易经》中的“昭明德”,就是做好国内治理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古代版本。本次交流会上学院中国籍师生宽广的国际视野、流畅的英文表达能力,也给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对学院的归属感、对中国的认同感都进一步增强。正所谓“既来之,则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