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觉醒年代》学党史 17:迎七一 · 陈望道翻译首本《共产党宣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发布者:SISU 来源: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1-06-23 浏览次数:1334

《觉醒年代》生动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跌宕波澜的历程,再现那个不平凡时代的社会状况和百态人生。正如杨明品发表在《光明日报》的评论文章所说,“《觉醒年代》是党史学习的优秀教科书。”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剧情,在扣人心弦的故事里述往思来、向史而新。

1920年,在浙江义乌的分水塘村,诞生了“真理的味道”。

29岁的陈望道在邵力子的推荐下,带着陈独秀给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和戴季陶提供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回到家乡分水塘村开始翻译中文全译本。译书需要安静的环境,陈望道就是在柴屋里完成翻译工作的。柴屋里既没桌子又无床,陈望道干脆把一块铺板架在两条长板凳上,工作时,把一应所需摊在板面上;累了就往板上一躺,权作卧榻。

陈望道对于《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是如此专注,就连一日三餐和茶水都是由母亲送入柴屋。一日,其母特地包了几个糯米粽子,外加上一碟红糖,送去给儿子吃。“粽子是刚出锅的,蘸蘸红糖,赶快趁热吃。”陈母搁下吃食,反复叮嘱道。陈望道“嗯”了一声,却还在低头写字。陈母在屋外站了片刻,关切地问儿子,是否还要添些红糖。“够了,够甜了”,陈望道的答复很利落。待到陈母进屋收拾碗碟,见到儿子嘴唇周围乌黑一片,先是一愣,然后不由得“噗嗤”笑出声来。原来,陈望道太过专心,竟错把墨汁当红糖蘸。陈望道也笑了,他说这是“真理的味道”。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曾为在场人员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墨汁吃粽子的故事,并由此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在1920年4月,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同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开正式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全文,曾一再翻印,广为流传,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起到了先驱性的重大作用,鼓舞激励过成千上万的革命者。《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版时共计印行1000册,现在存世的仅存11本。

首印匆匆:错置封面成绝版

1920年6月6日,《星期评论》突然宣布停刊,如此一来,《共产党宣言》书稿就无缘问世了,这让陈望道心急如焚。他将译稿交给了俞秀松,请俞转送至陈独秀处。是时,俄共(布)远东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分局委派的全权代表维经斯基正在上海,与陈独秀等商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事宜,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设立一家印刷所,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当维经斯基得知《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出版遭遇挫折时,马上从带来的活动经费中拿出2000元给了陈独秀。

是年8月,几经磨砺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终于付梓,版本封面上印着马克思半身水红色坐像,被称作“红头本”。稍有缺憾的是,由于时间匆忙,书名被错印成《共党产宣言》,文中也有20余处讹字。《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推出后,迅速在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中掀起阅读热潮,很快售罄。

9月,《共产党宣言》再版时把书名更正过来,封面上的马克思像变成蓝色,因此也称为“蓝头本”。到1926年5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已刊印17版。

《共产党宣言》用鲜明透彻的语言阐述了一个新的世界观,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行动指南。《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及出版,进一步照亮了中国革命先驱在漫漫长夜里摸索前行的道路,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提供了全新选择。

170多年过去了,但《共产党宣言》的光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减,依然熠熠生辉,光芒四射。回顾我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回顾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选择,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的成果,令我们深深感到《共产党宣言》对中国影响巨大、意义非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优越性在世界范围内愈加突显,更展现出《共产党宣言》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现实意义。

上外松江校区图书馆在一楼东侧书展区开辟多语种《共产党宣言》文献专架,特别展陈各个时期、不同语种《共产党宣言》馆藏,欢迎各位师生前来阅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