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忆建党百年经济史之第十个“十年”

发布者:SISU 来源:国际金融贸易学院 发布时间:2021-06-23 浏览次数:46

第十个“十年”,即2011-2021年,随着“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的陆续完成,中国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不懈奋斗,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以及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在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结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

凤凰涅槃——前所未有之巨变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十二五”期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化和新多边主义发展进程中,中国面临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变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诸多领域的新问题、新矛盾,市场竞争更为烈,对外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多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同时,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正确处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采取预调微调的方式,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上,“十二五”规划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的预期目标定为7%。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这样一个改革创新总体构想下,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大举措: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国际贸易强国;推进跨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跨境投资自由化;推出一系列积极利用外资政策措施;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倡议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中国经济减“虚胖”长“肌肉”

“十二五”期间,仅从GDP的数据来看,两位数的经济增速已离我们而去,GDP增速保持在7%。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说,十二五中国经济之变,正是主动调整,减“虚胖”长“肌肉”的五年。

“分析看待经济形势,不能仅看经济增速的起伏,更要多关心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产业升级的势头很猛,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进入快车道,创新驱动的作用日益增强,去年研究与开发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接近80%。”

二、新常态的加减法

从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从投资驱动到消费拉动、从增长奇迹到常规平稳,从大干快上到不唯GDP论,新常态成为描绘十二五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吸引外资的金额,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另一方面,高耗能制造业的数据持续降低。这一进一出之变,一增一减之变,意味着十二五中国经济转型稳步前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说:“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显示、一个标志。实际上,我觉得从去年年底开始,中国经济转型的速度,有一些指标是在加快的。”

三、老百姓收入持续“跑赢”GDP

对于老百姓来说,经济发展,体现在收入增加。十二五期间,中国进入到中上等收入阶段,也意味着下一个目标就是迈向高收入。经济学家张连起解释,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的发展才是有质量的发展,“无论经济增速是中高速,还是高速,收入增长是保证百姓“钱袋子”、保证民生的重要因素。跑赢GDP是一个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速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指标,是稳定的、老百姓有预期的指标。”

四、处处是改革,处处大手笔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就业逆势增长。过去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十二五”期间,在经济增速回落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目前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大约130万到150万人就业。

在更多的层面,市场正在起“决定性作用”,中国经济也正在酝酿新的更大的变化。从简政放权、大道至简到新一轮国企改革浪潮;从亚投行、一带一路到自贸区、通关一体化,从装备制造走出去到中国制造2025,从财税金融改革到高速铁路、公路等现代化设施大规模加速,回望十二五,处处是改革,处处大手笔。

经济学家姚景源说:“十二五我们所遇到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确实是处在一个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十二五是凤凰涅槃的过程,但是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前所未有。十二五为十三五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为实现中国经济更新更高的可持续增长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十三五”

承上启下——落实总目标,展望十四五

“十三五”时期是具有承上启下特征的历史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稳步发展,为“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取得的。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总体实现了规划期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2016—2019 年,GDP 年均实际增速为 6.7%,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导致经济增速大幅放缓。但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仍是全球经济增长表现最好的主要经济体。

二、推动创新,促进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我国推动各方面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创新驱动主要指标看,2019 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已提前实现预期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 60% 的预期目标;互联网普及率在 2018 年提前完成预期目标。同时,我国持续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2016—2019 年高技术制造业增长高于工业的增长水平;高技术产业投资平均增长远高于全国投资的平均水平。

三、国内大循环进一步畅通

“十三五”时期,在外部需求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对于发挥内需作用的政策导向愈加明显,促消费、稳投资的政策不断出台。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伴随经济中高速增长,国内市场总体稳步扩大。收入增长是需求的重要支撑,2016—2019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同步发展,平均增长 6.5%,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国持续推动东、中、西、东北地区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 GDP 占比上升最多,西部、东部地区分别较 2015 年上升 0.7、0.3 个百分点。 

我国重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各重点区域内中心城市的 GDP、人口占本省的比重总体保持了上升趋势。此外,我国持续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提前完成预期目标。

五、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十三五”时期,我国持续推动营商环境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营商环境方面,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平等保护。持续优化企业开办、税费、融资等市场环境,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精简行政许可和优化审批服务,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效率。

重点领域改革方面。一是持续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动四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推动 21 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进行改革试点。二是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三是在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同时,推动税制改革,包括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推进资源环境税收制度改革等。

六、高水平对外开放

“十三五”时期,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曲折,逆全球化的保护主义抬头。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取消外资逐案审批制,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实现制造业基本放开,金融等服务业开放加快,推动对外改革和开放措施在自贸区、自贸港的试点,积极推动多双边经贸合作。

总结

无论什么工作、任务,都离不开一个“稳”字。稳中求进是近年来我国高层对经济工作要求的缩影,稳定的经济增长、稳定的就业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稳定的市场需求,一系列的稳定工作始终围绕着经济发展。

2021 年我国经济依然会坚持稳中求进,其中包含着“高质量”、“科技创新”、“法治”等一系列关键词。高质量即“少来虚的,多一些实干”;科技创新是“通过新技术提效率、降成本”;法治则是“公平交易、清正廉洁”,也就是未来的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多务实工作之上,全社会将以更新、更高效的技术和方式,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公平交易。

2021 年是许多事件的重要时间节点,是建党 100 周年,是全面脱贫攻坚之后的第一年,还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诸多工作的奋进与落实,将使 2021 年的中国经济将继续整体向好。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全面脱贫之后,需要稳定大好局面,继续推动扶持工作,防止出现返贫等倒退现象,让脱贫获得实实在在成效。

“十四五”的开局,是稳定未来发展方向、指明发展路径的关键,更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