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9至30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建党百年:世界眼光与全球话语学术研讨会”在上外松江校区成功召开。第一分论坛“建党百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致欢迎辞,上海外国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与宣传党总支书记孙宇伟主持开幕式。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十余所高校的近70位专家学者和硕博士研究生参与了研讨,深入交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百年传播与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研讨会主要围绕以下三个议题展开:
0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华初教授认为毛泽东的 “两论”(《矛盾论》和《实践论》)的理论创新启示我们需要注意两个维度和四个问题。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何益忠教授从“民主集中制”这个概念的翻译过程谈起,回溯了“民主集中制”概念的内涵从模糊到清晰的生成过程。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徐国民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邱仁富教授指出,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富起来向强起来飞跃的过程中塑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兼副院长陈艳红副教授回顾了我们党的海洋初心与海洋使命,证实了我们党的海洋战略也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认识与实践过程。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放副教授认为,毛泽东曾系统阅读、反思苏联的政治经济学相关著作,这反映出毛泽东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思考。
0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梁教授表示,《雾月十八日》这篇经典文献是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把唯物史观放到了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同时也检验了唯物史观的客观性和有用性。李梁教授还介绍了《雾月十八日》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国玉教授列举了若干个外国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取得令世界为之瞠目的成就。重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何志武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文彬老师以及天津外国语大学仲玉花助理研究员围绕《共产党宣言》译本的词源、变迁、考证、不同语种译本的对比,《宣言》在中国的传播等问题展开了梳理与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0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探讨了理解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新发展阶段的三个基本向度。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认为,建党百年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关键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抓住中国共产党思想上的新觉醒,理论上的新突破,意识形态上的创新,抓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完善这条主线。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裴学进教授在谈到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研究的思考时表示,要保持政治宣传和理论探究之间的适度张力,提高理论研究自身学理水平。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门小军副教授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共产党中国抗疫取得的巨大成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正面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