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在乌鲁木齐胜利路附近热闹的街市闲逛时,总会有一幢与周围高楼风格迥异的小洋房引起我的注意。终于有一天,好奇心驱使我去看一看这幢“神秘”的建筑。出乎意料的是,这里竟然就是小学老师给我们讲过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动荡不安的迪化(民国时期乌鲁木齐旧称)——在抗战艰苦年代,一批优秀的中共党员、进步人士为了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畏艰险,奔赴西北边陲。他们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新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工作……他们舍生忘死、忠贞不屈、正义凛然。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革命先烈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新疆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纪念馆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胜利路二巷的一幢中西合璧,青砖砌腰压檐,土木结构的二层黄色楼房。楼顶南侧有一座凉亭。登上凉亭,可以鸟瞰市区风光。院内耸立着数十棵参天白杨和四季长青的松柏。每年春季,迎春最早的杏花,点缀着满院春色;夏秋季节,园中的各色鲜花,争妍夺目。大门外侧挂着一块铜制牌子,上面镌刻着1974年董必武亲笔题写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原址”11个大字。纪念馆现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原是一处私人住宅,房主赵德寿在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任塔城行政长。这幢楼房是他亲自设计并雇人建筑的,始建于1928年,落成于1933年。1937年盛世才逮捕赵德寿,此楼以逆产没收。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国内外形势骤变。同年8月20日,蒋介石发表全面抗战演讲,表示愿意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共同抗击日寇侵略。新疆督办盛世才自上台以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打击政治对手,奉行亲苏政策,发电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员协助其政府工作。1937年10月,党中央经过仔细研究后,决定抽调50余名得力干部,从延安奔赴新疆。
为获得苏联的武器援助,奉党中央的指示,由红一、红四方面军组成的西路军共21800多人,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经历大小数百战,到达迪化时只剩下400余人的左支队,被改编为新兵营。陈云于1937年4月为迎接西路军左支队进入新疆,从苏联来到新疆,党中央委任他担任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
1938年,住宅交中国共产党驻新疆代表专用。陈云、邓发及陈潭秋等三任党代表先后在这里主持工作。同时又是党的工作人员来往于延安、苏联途中在乌鲁木齐停留时的招待所,周恩来、邓颖超、任弼时、王稼祥、蔡畅、刘亚楼、杨芝华、孔原等同志均曾在这里留宿过。
纪念馆门口
办事处成立后就积极投入工作,陈云从左支队以及延安选派的同志中,选择一批文化程度高的同志,进入新疆盛世才政府的航空学校、装甲兵学校、无线电通讯学校,学习航空飞行、坦克驾驶等各种专业知识,为中国红军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骨干,这些技术骨干后来为解放军空军、装甲兵、通讯兵等技术兵种的建设作出很大贡献。同志们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及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等,先后创办了《新疆日报》、《阿克苏日报》、《喀什日报》等,还针对新疆教育十分落后的状况,筹建了多所小学和中学。由于中共人员热心帮助,勤奋工作,短短几年,贫困落后的新疆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但民族矛盾趋于缓和,抗日统一战线更是红红火火。
办事处同志们发放的反法西斯漫画集选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最艰难时期。盟军在欧洲战场进退维谷;苏联面临德寇重大压力,无力再顾及新疆;在中国,日寇采取碉堡政策,进行梳篦式大扫荡,气焰十分嚣张。蒋介石感到有机可乘,遂密令盛世才抓捕共产党。盛世才见依赖苏联已经无利可图,决定投向蒋介石政府,下令逮捕了著名共产党员陈潭秋(时任办事处主任)、毛泽民、林基路等131人。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杜重远等10位优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惨遭杀害。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经过严正交涉,艰苦努力,我军在新疆被关押人员终于获释,并与办事处其他留守同志一道于1946年返回延安。
纪念馆内部分陈设
1962年,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辟为“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纪念馆”,1965年改回原名。“文革”中停止,1975年纪念馆以旧址复原开放。馆内有革命烈士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乔国桢,吴茂林等同志的革命事迹展览。
建馆至今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达70万人次。曾先后接待过邓颖超、董必武、杨尚昆、陈慕华、伍修权、班禅额尔德尼、乌兰夫、黄火青、毛岸青、宋平、乔石、姜春云、唐家璇、罗干、回良玉等国家领导人。2004年12月,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重点建设规划”之一。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虽然只存在短短9年,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上写下了重要而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