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记忆。尽管时间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的外貌,但总有物和人沉淀下来,凝结成这座城市无法抹去的痕迹。在解封一周年之后,上海外国语大学背包记者团四月底来到武汉,探寻疫情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改变。武汉的疫情痕迹,留存在酒店的电梯、社区的自提点、街头的咖啡店等地。
脚踏式按键、消毒机:当防护成为生活常态
在武昌区东湖丽景酒店,电梯的脚踏式按钮设计显得与众不同。“这是疫情以后改装的,为了避免用手触摸电梯按键导致细菌病毒传染,保护顾客。”酒店负责人向背包记者团介绍道。
此外,酒店大堂的自动消毒机,酒店洗手间的消毒液、以及遍布酒店各处的“戴好口罩”和“出示健康码”的提示牌,仿佛提醒着人们疫情从未过去。
蔬菜自提点:社区服务更便民
在江汉区京汉大道的融合咖啡店内,俞先生一家三口正悠闲地享受咖啡。谈到疫情给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时,女儿介绍道:“现在我们家都不去菜场买菜了,小区新增了很多自提点,直接在网上下单,第二天就可以去提了。这是疫情时候养成的一种习惯。” 记者团了解到,从2020年开始,美团、饿了么、京东生鲜等多家线上销售平台在居民小区设置蔬菜生鲜等网购商品自提点,便于居民取货。
俞先生演示手机线上买菜的过程,“这些自提点(提菜)很方便,而且比菜场便宜。一个小区就有十几家自提点。”
俞先生向记者展示手机上买菜的过程
汉街摄影展:被唤醒的疫情记忆
在武昌区的楚河汉街,一场“相约春天”抗疫摄影展在熙熙攘攘的商业街中央一字排开,吸引不少行人驻足观看。200多幅摄影作品记录了武汉从七尺风雪到春暖花开的抗疫故事,唤醒人们关于疫情的回忆。
楚河汉街“相约春天”抗疫摄影展
“因为当时被封在家里,对具体的过程不了解,所以我来这边是想通过这些沿街的照片展了解在封城以后,湖北省和武汉市市民,以及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是如何度过那段时间的。”家住武汉的林女士特意为了摄影展而来。
从全面封城到复工复产,从一线医护人员到社区志愿者,看着这些照片,林女士的眼眶有些湿润,“看到这些非常感动,觉得武汉特别不容易。”林女士补充道,“疫情之后,武汉人民更加团结、坚强。”
街头的咖啡店: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位于江汉区京汉大道的融合咖啡店,无论是店内展示柜内摆放的抗疫医护人员微观模型,还是杯套上印有的白底黑字的“武汉”字样设计,都彰显着这家咖啡店的与众不同之处。
店长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她谈到这些设计的初衷:“经过疫情之后,武汉承受了这么大的灾难,我认为咖啡馆可以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媒介,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记住武汉,因为武汉值得被大家记住。”
记住,是咖啡店设计的关键词。“首先记住医护人员,感恩他们做出的牺牲。”
相比之下,位于洪山区光谷的WAKANDA咖啡店显得没有那么“网红”。武汉封城期间,这家被称为“逆行咖啡”的咖啡小店共计为抗疫医护人员送出几万杯咖啡。时过境迁,当城市恢复正常后,“逆行”咖啡店重归平凡和忙碌,只有静静躺在一楼橱窗里的“敬英雄”咖啡杯文创和二楼角落的抗疫宣传画,作为疫情留下的“痕迹”,铭记着咖啡店“辉煌”的过去。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同学是第一次来到这家咖啡店。在武汉生活了四年的她,经历了去年的封城,也见证了武汉的蜕变,对这座城市“有特别深刻的感情。”
“我发现仅仅过了一年,置身于这个漩涡之外的人已经将它遗忘了。武汉人内心的创痛可能只有自己来承受吧。我觉得不只是武汉人,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记住这样一种创痛性的记忆,不能让它就这样轻易地从我们的记忆深处溜走。如果遗忘的话我们可能损失更多的东西。”张同学动情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