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根据《上海外国语大学第59期发展对象培训班学习计划》,国际教育学院邀请学校学生理论宣讲团在松江校区一教330教室为学院参加校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的全体学员作题为《渔阳里的初心记忆》的党史宣讲,旨在通过回顾渔阳里初心记忆,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理论宣讲团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指导成立,旨在传递上外青年之声,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应邀参加本期党史宣讲会的学生主讲人为张敏辉、俆萌,还有通过在线方式参加的尤心哲。她们从渔阳里的记忆、外语人的初心和上外人的使命等三方面展开讲述,期间穿插播放视频材料和网上互动等,为学员们带来一场精彩的专题宣讲。学员们深受感动和鼓舞,宣讲后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渔阳里的初心记忆》学生理论宣讲团现场主讲人合影
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学员学习现场
渔阳里的记忆
首先,宣讲团成员张敏辉通过介绍渔阳里的记忆与初心,唤起学员们对于历史的记忆和对祖国的深情。
主讲人张敏辉讲述陈独秀与渔阳里的故事
“渔阳里”是上海法租界的一条石库门弄堂,其间有两幢小楼,因建成年代不同,分别称为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及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这两处看似寻常的石库门建筑,却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初期活动紧紧地维系在一起,“渔阳里”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是星火初燃之地。
接下来,主讲人介绍了渔阳里的历史。渔阳里起初是陈独秀故居。五四运动中,陈独秀遭到了北大保守势力的憎恨和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被迫于1920年2月离京赴沪。看到南方也和北方一样,百姓流离失所、贫困交加,于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约定建党。由于陈独秀生病,1920年 4 月,柏文蔚把老渔阳里 2 号宅邸交由陈独秀一家居住。
渔阳里是《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中国共产党的孕育之地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
首先,渔阳里是《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主讲人播放了电视剧《觉醒年代》片段,视频中陈独秀称渔阳里为《新青年》第三个家,《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后,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吸引大批青年,毛泽东也曾拜访此地。
渔阳里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孕育之地。1920年8月,陈独秀与李大钊商议决定,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最初成员有陈独秀、杨明斋、李达、李汉俊、陈望道、俞秀松、沈玄庐等。电视剧《觉醒年代》片段中对于这一场景的描绘非常振奋人心。《劳动界》《共产党》月刊也相继出版,主讲人还给学员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地区早期发起人及《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翻译陈望道吃墨水的故事(“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故事来源)。
主讲人俆萌讲述陈望道吃墨水的故事
最后,渔阳里还是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上海发起组成立后,老渔阳里2号内进步人士纷至沓来;一封封信件从这里发出,一个个“使者”奔向各地,指导各地建立起早期党组织,这里已然成为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新渔阳里6号”路名的变迁经历了从霞飞路(法租界,法国军事家的名字:约瑟夫霞飞)到淮海中路(纪念淮海战役),见证了中国的历史沧桑、繁华变迁。
1920年8月22日,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渔阳里6号成立,俞秀松担任书记。“后浪”们的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青春的信仰在此起航,他们矢志不渝践行“渔阳里精神”——党团相依、初心不变。
外语人的初心
主讲人俆萌讲述外国语学社的故事、外国语学社的成立背景、学社教师(日文教师李达、法文教师李汉俊等)与学社开办的具体内容。
主讲人俆萌讲述外国语学社的成立背景
接下来,主讲人播放了上外人演绎的影片《渔阳星火》,其中外国语学社学员有: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等。先辈们生活与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但是他们富有理想与情怀,有报效祖国的赤诚,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学习劲头足。外国语学社的“渔阳里精神”,即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与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当他们学成归来,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与理想——报效祖国。
上外人的使命
接下来,主讲人尤心哲通过在线方式讲述了上外人肩负的使命担当。
主讲人尤心哲通过在线方式讲述上外人的使命担当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成立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建立在俄语热的背景之下。首任党委书记、校长姜椿芳先生在《上外的节日》中提到“约在开国大典之后不久的十一月间,上海市委通知我去谈一个问题。我应命前去,市委第二书记刘晓同志接见我。他说:‘党决定办一个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一要赶快筹备成立,二要用速成的办法进行培训。’” 1949年,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成立,早一代的上外人在编译局生根发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事业,建立了外语教育体系。从编写教材大纲到培训师资力量,从俄文学校到英语体系的建立再到如今的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无不体现着上外的政策紧跟国家战略,致力培养为国服务的优秀人才。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最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先辈们用汗水与鲜血谱写历史,而现在,上外的青年学子们牢记初心,开拓国际视野,厚植爱国情怀,肩负使命担当。在疫情期间,上外留学生在黎巴嫩用所学在视频媒体上为国发声;“乡音里”活动的举办让红色文化走出去,在翻译里播撒中华之美;支教队和志愿者走向偏远地区,为那里的孩子带来知识的力量......上外人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书写着自己的爱国篇章。
交流心得
通过本次宣讲会,全体学员共同学习了渔阳里的历史,体悟了从外国语学社到外国语大学的精神延续。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从外国语学社到外国语大学,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青年视为推动社会变革的生力军和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因素。宣讲会结束后,全体学员展开热烈研讨,纷纷表示要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将“渔阳里精神”融入生活,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让初心融入血脉、把使命扛在肩头,新时代上外人、新时代青年人的信念将更加坚定,将以更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学员参与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