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十年”,即1938—194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形成比较成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革命与建设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展开经济工作。展开,是这一时期经济工作的基本特征。
这一时期,随着根据地在地域上不断扩大、新民主主义建设经验的积累,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完整、成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并突出体现在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开始自主地开展经济工作。
经济理论的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纲领的确立
要确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纲领,首先必须对中国社会经济性质,即中国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有正确的判断。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些基本经济国情的认识:
一、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剖析
1939-1940年,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总结了六大特点:
第一,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给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
第三,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在沦陷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的统治。
第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并且在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在沦陷区,则一切被日本帝国主义所独占。
第五,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特点,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就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在经济上,必须走新民主主义的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道路。
二、对根据地社会性质的分析
根据毛泽东的分析,根据地社会经济性质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在经济上实行了节制资本、保护工商业和实行平均地权的方针,使工商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二个特点是政治上建立了地方性质的联合政府;第三个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上述对社会经济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确立,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第一次重大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结构。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现状后认为,在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
第二,新民主主义的土地政策,毛泽东从中国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的需要论述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第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前途。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从上面分析可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十分丰富,比土地革命时期大大前进了一步,不仅补充、完善了原有思想,而且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已经形成。
经济工作实践——新民主主义经济工作的全面展开
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经济纲领、经济政策和经济方针的指引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根据地展开了全面的经济建设和对敌经济斗争。
一、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制度变革
中国共产党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是从当时形势出发,力图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克服困难,达到自给自足之目的;另一方面是从长远目标着眼,使农业的发展与抗战建国,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结合起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具体政策。
第一,实行减租减息。这一政策的实行,团结了地主阶级中的爱国人士和开明人士,同时也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第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即从根据地现有的农业技术与农民生产知识出发,依可能办到事项从事研究,以便帮助农民对于粮棉各项主要生产事业有所改良。
第三,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从各方面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粮价,使农民恢复了元气,愿意增加耕具,积极生产,促进了农业发展。
第四,采取移民政策。即从土地少的地区向土地多的地区移民,使一些地广人稀的地区人口大量增加。
第五,实行农贷政策。
第六,奖励开荒。耕地的扩大,使得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第七,推广植棉。帮助棉户准备棉种、肥料、学习技术、制造轧花机供给棉农,组织棉花合作社,奖励优秀棉农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八,实行农业累进税。避免了摊派和不公平现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上述八项政策的提出和施行,使农民的生产情绪大大提高,使解放区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进行了农业合作化的初步探索,在广大农民中开展了生产竞赛和学习英模运动。毛泽东号召:“各位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工作者,你们是人民的领袖,你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我希望你们不要自满。我希望你们回到关中去,回到陇东去……领导着人民,领导群众,把工作做得更好。”
二、发展根据地工商业的进一步探索
为促进根据地工商业的发展,中共党人进行了以下几项尝试:
1.大力发展公营工业
2.保护鼓励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
3.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对外实行统制
4.在反经济封锁斗争中发展对敌贸易
经济工作变化——抗战胜利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
与经济工作内容的变化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抉择:和平建国和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建国局面的出现,同时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在错综复杂的斗争和形势剧烈的变化下,党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经历了由支持抗日战争向和平建国的转化以及由和平建国向战时经济的转变。党的经济工作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党面临的中心工作
中共党人认识到,战后的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斗争。国内的主要矛盾正在由中日间的民族矛盾向阶级矛盾转化。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制止内战,反对独裁,争取和平与民主,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新的任务。
在这一历史的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光明的前途,坚决保卫人民胜利的成果,做好武装自卫的准备;同时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决定与国民党谈判,力争实现国内和平。中国进入争取和平民主的新的历史阶段。
二、经济工作向和平建国方向的转化
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内战爆发的将近一年的时间内,是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阶段。党的主要任务,一是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二是力争和平建国局面的实现。相应地,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工作也必须围绕这一政治任务而展开。这一时期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1. 继续在解放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2. 新区的反奸清算和减租减息斗争
3. 老解放区的减租复查
三、由和平建国向战时经济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但是,国民党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并没有改变,在美国的支持下,加紧内战部署,在关内不断制造军事冲突,全面内战一触即发。在这一由争取和平建国到全面内战爆发的转变关头,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工作也发生了转变,即由“减租减息”转变为“耕者有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