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百事 | 戴炜栋与上外改革发展

发布者: 来源:离退休党总支 发布时间:2021-04-12 浏览次数:286

编者按:值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上外推出“百名党员讲述百个上外故事”,讲述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基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发展历程;讲述一代代上外人传承学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忠诚奉献的报国精神、勤勉严谨的治学精神、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立德树人、接续奋斗的生动故事,号召师生党员明理以悟道,增信以强智,崇德以修身,立行以报国。

戴炜栋

戴炜栋,男,1940年生,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现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1981年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获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美国温斯洛大学教育学名誉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1990—2006)、党委书记(1995—2004)、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现任教育部社科委员会学部委员暨语言文学学部召集人。

抓住机遇,推动外语教育改革

戴炜栋1958年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1962年留校任教,此后历任英语系基础教研室主任、英语系主任、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等职。其中1990-2006年任校长,1995-2004年任党委书记。作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事业的领航者,戴炜栋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领导上海外国语大学投身于外语院校的改革与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外语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多学科国际化的外国语大学发展新路子。

戴炜栋长期从事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研究,研究重点是“第二语言习得”和“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教学”。他是国内最早从事高等外语教育改革实践和提出改变“哑巴英语”现状、实施大中小学外语“一条龙”教学新思路的学者和领导者之一。作为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和语言学家,戴炜栋带领学校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教学科研、教书育人的责任。他既是教学和科研的行家里手,又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外语教育改革的先锋。

戴炜栋是上外20世纪60年代初“听说领先法”试点的实施者,又是70年代复课试点班的负责人,在推动当时的全国外语教学和“文革”后的复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83年,戴炜栋受国家教委委托,参加编写《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大纲通过专家评审后由国家教委在1987年批准颁布实施。20世纪90年代,这两个大纲又得到了进一步修订。

戴炜栋充分运用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率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高校英语专业分级教学理论,在1989年率先提出在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组织实施四、八级考试,并获得教育部高教司批准。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发文同意在总结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经验的基础上,其他语种视条件成熟亦可开考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的考试。

守正拓新,率先开展外语类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外语教学也开始复苏,得到进一步发展,原有的外语专业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国家需要,于是上外自1983年起试点培养外语复合型和复语型人才。

1983年,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时任英语系主任的戴炜栋与同事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英语系率先开展“英语+新闻学”的双学位试点。他们一方面聘请优秀师资,另一方面在选拔考试的基础上遴选部分三年级学生进行试点。通过两年新闻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这些学生毕业时获得英语和新闻专业双学位。

1984年始,上外开始培养“人文专业+英语”“外语专业+英语”以及“英语专业+人文专业”的三类复合型人才,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生。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更适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90年代中期,复合型人才培养已经得到国家教委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其理念被纳入2000年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19年5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五四”专访戴炜栋教授(一排右三)

抓住机遇,敢为人先,不断推进学校的整体改革

1990年,戴炜栋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此后,他勇担使命,领导学校继续深化改革,高歌猛进,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初,带领上外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改革大戏。1993年,上外在全国率先试行了收费招生制度改革。为了确保改革顺利,学校不仅广泛宣传,突出办学特色亮点,而且从学制、课程设置、教材、人才培养方式等全方位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同时为学生设立新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实施“绩点学分制”和新课程基金制度等。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给予上外很大支持。戴炜栋还亲自上电视、电台与广大家长直播讨论学校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的结果是生源质量和数量都很好,社会认可度也很高。1997年,全国高等院校全面实行收费招生制度改革。

1994年,上外五大学科门类(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建设基本齐全,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是年,上外争取到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建设政策,为学校发展奠定新的基础。1996年6月,上外进入了“211工程”建设行列,学校事业又上了一个大台阶。1999年,上外率先开辟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新的体制、机制提高学校的保障能力。2000—2003年,上外带头进驻松江大学园区,建设新校区,极大地扩展了办学空间,扩大了办学规模。2004年,戴炜栋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上作《大学发展新趋势:从适应市场走向国际化》,吹响了上外新一轮国际化建设改革的号角。

1994年戴炜栋校长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揭牌仪式上发言

与时俱进,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崭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推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戴炜栋在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期间首先考虑的问题。

 戴炜栋明确指出,上外经过几次大的改革,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目标要“与时俱进”。鉴于上外已改变了单一语种的传统教学模式,他率先在全校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新的人才培养计划,重构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跨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和自学能力,构建复合型外语人才和拔尖外语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在戴炜栋和其他校领导的大力倡导下,上外教师队伍建设朝着抓好复合型外语人才和拔尖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推进。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式、开放式、案例式教学法得到有效的应用。

戴炜栋担任校长期间,注重大力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支持学生积极培养动手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潜质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显著提升。上外为国家培育了众多高级外语人才,他们中有些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外交家,外事外贸战线、外语教学与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

谈及上外的未来发展,戴炜栋希望学校不忘建校初心,努力对接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求,顺应新形势发展,改进教育方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端外语人才。

2004年戴炜栋校长(右四)和与会代表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