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值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上外推出“百名党员讲述百个上外故事”,讲述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基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发展历程;讲述一代代上外人传承学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忠诚奉献的报国精神、勤勉严谨的治学精神、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立德树人、接续奋斗的生动故事,号召师生党员明理以悟道,增信以强智,崇德以修身,立行以报国。
胡礼忠教授
胡礼忠,教授,197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6-2015年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期间考取近代中外关系方向在职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3年1月调至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国际问题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96年至2006年任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1998年8月至1999年8月作为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与安全研究中心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荣获2010—2014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上外虹口校区的逸夫图书馆,敞亮通透、时尚大气,一楼整体布局和空间安排别具一格——300多平方米的“学习共享空间”,不仅设有相对隔开的供师生阅读自习的座位,还设有敞开式的圆形研讨自习座位,另设有4个大小各异的玻璃隔间用于师生研讨,浸润着书香之气。
学习共享空间建设前期,胡礼忠教授带领同事广泛调研,充分汲取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先进理念,将这里建成了师生学习研讨的重要场所和知识分享空间。胡礼忠教授说,图书馆应该是大学里最好的建筑,是大学师生去得最多、待得时间最长、最乐于去的场所。
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一楼学习共享空间
胡礼忠教授常常爱用客厅来比喻大学图书馆,“如果我们去别人家里拜访,只要看看他的客厅,就可以判断这家主人的习性、爱好、品位、趣味和格调。”他深知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门面,门面的硬件固然重要,里子更重要,是它的内涵,“让图书馆的藏书丰富起来并非难事,但吸引师生阅读讨论,令书香盈园却并非易事。”
在这一点上,胡礼忠教授或许做到了。上个毕业季,不少毕业生对校长说,四年来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校的发展变化,其中两个校区图书馆的变化尤令他们印象深刻,从二楼阅览室的开放,到阅览室和研讨室的设立;从阅览桌多功能插座的安装,到可以背着书包进出阅览室,这些细节的改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人文关怀。
胡礼忠教授很善于“倾听学生”意见,他经常与学生座谈,根据学生的意见做出改进;图书馆每学期都会发放调查问卷,公示改进方案。学生陈菲在网上留言,“好的图书馆总是让人舍不得毕业”。
新版录取通知书上以图书馆为原型的象征图案
胡礼忠教授是很扎实的学者、很温和的长者、很务实的管理者,但他总是很低调。作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较早的一代探索者,他与团队一起创建了全国外语类高校中第一个非外语类的一级学科博士点。他是中国和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的“双常务理事”,在个人学术事业到达顶峰时,却主动投入到学校图书馆建设中,安贫乐道、教书育人、默默耕耘。
“如果没有图书馆,就没有了过去,也就没有了未来。”美国作家布拉德博雷如是说,而胡礼忠教授正如是做。
倾心打造一流学科,培养外交外事人才
自1993 年调到上海外国语大学以来,胡礼忠教授全身心投入国际关系和政治学的学科建设,他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学科同仁,为青年教师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胡礼忠教授积极引进国际和国内学术界的人才,逐步打造起一支有战斗力和影响力的学术队伍。针对外语院校的特点,他和同事们将学科建设的重心定位在开展国别区域和国际组织研究这一层面,对拓宽外语院校的学科建设以及促进外语学科和复合型学科的互动、互补和互进,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国际关系学界形成了上外特色。在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学科建设不断取得突破:1995 年上外获得国际关系学科硕士授予权,是当时国内外语院校中最早的非语言文学类硕士点;2000 年,获得国际关系学科博士授予权,是 2017 年前教育部所属外语院校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非语言文学类的博士点。2010年后,他和同事继续努力,又先后使国际关系学科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一流学科,在此基础上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授予权,并成为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他担任主编的《国际观察》,在国内 CSSCI国际关系和政治学类刊物中也一直名列前茅。
胡礼忠教授长期奋斗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深受师生的信赖和尊敬。他坚持每年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留学生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好评。作为导师,他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在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学生思想素质提升,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就业。他指导的 50 多名研究生,不少已成为教学、科研、外交和外事领域的骨干。他长期从事中国对外关系研究,先后承担多项国家、教育部和学校的科研项目,在中美关系、中俄关系和中西文化关系研究等领域多有建树,他撰写的《从望厦条约到克林顿访华》等论著,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中国国家图书奖。
胡礼忠教授给学生授课
积极谋划全国外语外贸院校文献资源建设
胡礼忠教授对于外语院校图书馆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他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尤为关注信息化引发的文献革命。胡礼忠教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顺应信息时代给图书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改变读者的学习阅读环境、改善图书馆的馆藏体系、提升图书馆的技术含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他带领全体馆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和同事一起对图书馆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有效改造,实现了借阅合一的功能,实施了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一门式的管理,建成了宽敞的学习共享空间,提供了多功能的学术交流场所,学校师生都感受到图书馆的环境有了显著的变化。针对外语院校多语种、复合型的文献需求,他和同事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大文献保障的力度,使馆内中文、英文和其他语种的文献配置逐渐丰富,馆藏体系逐步完善,在国内外语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他通过主持“外语院校特色电子资源建设”等科研项目,初步建成了外语院校多语种特色电子资源数据库。
胡礼忠教授在任图书馆馆长期间,2009年5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三校的图书馆馆长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图书馆共同探讨并联合发起成立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图书馆联盟,为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师生读者打造了一个高质量的资源服务平台,促进了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图书馆间的交流,不仅有利于推进外语外贸院校图书馆的业务水平提升,更能够加深外语外贸院校在学术和文化上的交流,为高等外语教育和学术研究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为一名老党员,胡礼忠教授为上外图书馆的建设奉献多年,离开工作岗位后仍然心系图书馆建设。他说,当代的图书馆形态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图书馆(包括电子资源、移动图书馆等等),其功能不仅是借阅、流通,图书馆的场所存在的意义更表现为文化中心,除了提供丰富的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可供读者相互交流、研讨、共享学习空间的场所,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各类创意文化活动为读者带来精神享受。他始终相信,经过努力,上外图书馆一定会成为这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