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值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上外推出“百名党员讲述百个上外故事”,讲述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基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发展历程;讲述一代代上外人传承学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忠诚奉献的报国精神、勤勉严谨的治学精神、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立德树人、接续奋斗的生动故事,号召师生党员明理以悟道,增信以强智,崇德以修身,立行以报国。
谢天振,1944年出生,浙江绍兴人,祖籍萧山。1962年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毕业后在上海市虹口区建江中学教授英语和俄语。1979年参加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次研究生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苏文学专业录取,导师是廖鸿钧教授。谢天振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中国比较文学》的创办人之一,也是中国比较文学协会的筹办人之一。
谢天振教授在上外辛勤耕耘38个春秋,历任上海外国语大学社科院副院长(1996)、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1996)、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2003),组织和参与创办、创建了两个学术期刊、两个学科点、两个学术社团,成为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翻译理论家、比较文学与翻译学教育家、译介学开创者,是中国翻译学学科重要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
用专业为党为国作贡献
谢天振从小就喜爱读书,小学就熟读很多前苏联的翻译小说,如《短剑》《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高中起就常常泡在上海图书馆,大学期间就阅读了很多原版俄苏文学著作。中学教书期间,为上海译文出版社无偿翻译了一百多万字的内部资料,包括国际政治和苏联经济改革等方面的内容,用专业为国家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成为上外学者之后,谢天振发表的文章始终响应着国家的战略需求。他关于“翻译文学”的呼吁,关于翻译研究的学科建设,以及思考“中国文化走出去”方式的多篇论文都被《新华文摘》《报刊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谢天振还多次参与国家重点教材编写,2010年更是成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成员,成为重点教材《比较文学概论》的编写组专家之一。国家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来,谢天振发表了多篇论文,如《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与思考》《换个角度看翻译——从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谈起》,贡献了很多有助于中国文学外译研究的真知灼见。
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
从进入上外攻读比较文学研究生开始,谢天振就把眼光放到国家学科发展的层面上来。研一期间就发表论文《漫谈比较文学》,介绍比较文学的学科由来及研究对象、范围和特点。刚刚进入上外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便积极参与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专业杂志《中国比较文学》的筹办,并参与筹办中国比较文学协会和上海比较文学协会。1987年发表论文《中国比较文学:危机与转机》,随后在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提出重视翻译文学研究。1999年,谢天振出版的专著《译介学》更是将比较文学和翻译学两个学科联接在一起,开创了独特的研究领域“译介学”,同时拓展了比较文学和翻译学两个学科的研究疆域。《译介学》多次再版和增订,可以说,译介学是中国翻译研究中最具原创性且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是国家社科项目课题指南。国家“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都将译介学列为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列为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指定书目。除了译介学,谢天振还发表了《论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和两大转向》《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论译学观念现代化》《翻译巨变与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等多篇具有学科推动意义的论文。此外,谢天振还大力推进翻译文学史的研究与撰写。2001年起,谢天振连续多年主持编写《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年度翻译文学》,谢天振和查明建编写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
高级翻译学院的创建者之一
作为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谢天振多次受邀参与中国的翻译学科规划、组织和建设。2003年谢天振协助柴明颎教授,共同创建了高级翻译学院。学院在同 年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翻译学的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谢天振和柴明颎教授还参与翻译专业硕士学位(MTI)的学科论证工作,使高级翻译学院在2007年成为全国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第一批试点教学单位和第一批正式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2009年,谢天振协助柴明颎教授创建了《东方翻译》杂志,他们通力合作,带领年轻教师把期刊办成了翻译学界的学术交流平台。谢天振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为翻译学界的年轻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秉持着这种理念,谢天振的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定期组织全国性学术会议,在高级翻译学院举办了“首届两岸三地中国译学论坛”“译介学圆桌会议”等。谢天振常常邀请年轻学者们一边讨论学术,一边品尝咖啡,他办公室里的咖啡香逐渐成为一种标志性味道,永远氤氲在怀念他的学者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