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百事 | 孙义桢与西班牙语辞书编纂——情系辞书,笔耕不辍

发布者: 来源:西方语系党总支 发布时间:2021-04-02 浏览次数:206

编者按:值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上外推出“百名党员讲述百个上外故事”,讲述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基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发展历程;讲述一代代上外人传承学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忠诚奉献的报国精神、勤勉严谨的治学精神、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立德树人、接续奋斗的生动故事,号召师生党员明理以悟道,增信以强智,崇德以修身,立行以报国。

孙义桢,1933年生,中共党员,1973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从事西语教学四十春秋。于1985—1992年间担任西班牙语系主任。从1976年起,他主持编写了《新时代西汉大词典》《新汉西词典》《新西汉词典》《简明西汉词典》等多部辞书,其中《简明西汉词典》(1986)《新汉西词典》(1999)和《新时代西汉大词典》(2008)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8年,荣获第四届中国辞书学会“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如今88岁的孙义桢同志依然奋战在西汉、汉西词典编纂的第一线,其编撰十年之久的《新时代汉西大词典》即将问世。

 孙义桢

在红色革命的熏陶下成长

孙义桢出生在浙江奉化的农村。1945年,抗战胜利了,人们的生活才渐渐安定下来。乡下办起了洋学堂,断断续续上过三四年私塾的孙义桢念起了小学。乡下生活艰难,学习并非易事,他一直念到快15岁才小学毕业。1948年是孙义桢一生中的重大转折。他的叔叔在沪做生意,生活条件还不错,将他接到了上海。15岁的孙义桢开始就读于当时由地下党创办的储能中学。该中学创建于1942年,曾以“民主革命堡垒,爱国志士摇篮”之名享誉沪上。就是在这所中学,他初次接触到党组织。1949年,孙义桢与所有有志青年一样,汇入浩浩荡荡的革命洪流中,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但一直没有忘记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报效国家的使命。1954年,孙义桢各方面表现出色,经组织严格考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次年,孙义桢参加高考,恰逢北京外国语学院(即今北京外国语大学)来沪招生。他顺利通过选拔,进入该校,被分到西班牙语系,成为北外西班牙语专业第四届学生,从此就与西语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前两年的生活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直到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北外西语系全体教师和部分毕业生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西汉词典》的编写工作。该词典在1959年付梓出版,让新中国第一批会讲西班牙语的外交官、第一批西班牙语教师、第一批西班牙语翻译工作者受益良多。当时,孙义桢还是学生,他参加了部分词条卡片抄写工作,这是他初次参与词典编写工作,也为他日后投身辞书编纂事业奠定了基础。

呕心沥血编撰辞书

孙义桢从北外毕业后留校任教,又过了两年,他被调派到上海外国语学院任教。1972年,上海在全市招了一大批成绩优秀的高中生,把他们送到安徽凤阳上外“五七干校”,办起了一个多语种“外语培训班”。 1975年秋季,孙义桢被派到“五七干校”,边劳动,边教学。直至1976年,孙义桢才回到上海。上外虹口校区虽小却让他感到温暖,较为完备的设施和舒适的环境让他感到舒心。孙义桢在教书的同时,也开始分出部分精力编词典。他深情地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说:“作为教师,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书,但编词典是国家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我想把脑中的ABCD变成实实在在的能查阅参考的工具书。”

1975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希望上外西语系编写一部《简明西汉词典》。校、系领导将此任务交给孙义桢,由孙义桢牵头编纂。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两位西语编辑的积极配合下,上外西语系编写团队艰苦奋斗了四年,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简明西汉词典》。该书非常受西语学生和工作者的欢迎。

 孙义桢赴西班牙国家图书馆搜集《新时代西汉大辞典》编写素材

1981年,上外西班牙语专业又接下了商务印书馆的《新汉西词典》的编撰任务。作为负责人,孙义桢正式走上了辞书编写的道路。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的生活开始了。退休后,他依然每天工作七个小时以上,每年至少工作350天,词典的初稿一半或多半都由他编写,审稿完了,他最后还要统稿,可谓呕心沥血。1999年至今,他已经陆续出版了《新汉西词典》《新时代西汉大辞典》等五部辞书。

孙义桢编辑出版辞书列表

孙义桢曾任西语系系主任,对教学工作同样十分认真。他说:“我当时就告诫教师,一定要重视‘备、讲、批’,即备课、讲课、批改作业都要认真对待,这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今天的上外西语系教师们仍然秉承这一作风,踏实认真教学。

 孙义桢在批改作业

退而不休,献身辞书事业

退休之后,编撰字典仍然是孙义桢的首要工作。“了解对方,宣传自己”,这是学习外语专业的根本目的。1955年,孙义桢进北外学习西语,当时院党委书记传达了外交系统领导的指示,孙义桢一直把它牢记在心。话虽简单,意义深刻,外语工作者可为之奋斗终身。也就是说作为外语工作者,作为党员,既要讲所学语言国的故事,更要讲中国的故事,这是外语工作者的优势。

既然已编写了《西汉大词典》,可如果不编一本与它相配的《汉西大词典》,孙义桢心里总觉得没有尽到“宣传自己”的责任。所以在年近八旬的时候,他还想为此一搏,编写一部带有原创性质的《汉西大词典》。他再次将西语系原有的词典编写团队集结起来,并吸收了北京部分优秀的西语工作者,建立了汉西词典编委会。他说:“我们的团队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把词典编好。”

退休以来,他与团队成员已协力编好了《新西汉大词典》等五部词典,现在他又在为新词典《新时代汉西大辞典》的编写而努力着。

2018年在第四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上,孙义桢同志荣获“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全国仅有11位辞书专家获此殊荣。如今,孙义桢已满88岁高龄,他每天的生活依旧有规律,编写词典的工作一日没有停歇。孙义桢早已桃李满天下,他的一些学生如今活跃在翻译、外交、教学领域。孙义桢先生一直保持纯粹的学者之心,他说:“中国需要知识分子站在世界前沿。一生就这么点时间,我就把一生都奉献给中国的西语事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