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教学院举行“上外历史中的涉外人才培养”主题报告会

发布者:刘家琛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0-11-25 浏览次数:70

     与共和国同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我校在7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为国家在外事外交领域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之才。从每年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提供翻译服务的志愿者,再到包括中国驻日本国特命全权大使孔铉佑以及人称中国外事翻译“三剑客”、现任中国驻捷克特命全权大使的张建敏等外交精英,都是我校的杰出校友。在国家对外交往和国际协作中,处处活跃着上外学子潇洒的身影,他们过硬的本领、顶尖的水平、高尚的情怀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上外拼搏读书的莘莘学子,也为后来者树立起了卓越的榜样。



      为了向为共和国对外事业鞠躬尽瘁的上外人致敬,同时增进同学们在此方面的认识和了解,1124日国际教育学院邀请孟庆和教授为我们带来上外历史中的涉外人才培养主题报告会。报告会由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张莹老师主持。



     孟庆和教授曾任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主要研究外语出版与外语教学,曾任《外语电化教学》《教育音像出版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权威刊物主编,曾获得上海出版人奖”“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奖等杰出奖项和荣誉称号。



      孟教授一入场,便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随后,孟教授便侃侃而谈,旁征博引,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上外历史中的涉外人才培养历史及其培养标准和培养理念。孟教授首先统领性地指出,作为世界一流的外国语大学,上外培养的每一位学生全部都会按照涉外人才规格进行培养。接着,孟教授从以下三点入手进行了讲解。


      第一, 上外的涉外人才培养将服务国家战略放在首位


      孟教授向大家介绍道,解放初期的上海防空力量薄弱,时常受到国民党军机的滋扰。随后,苏联向上海派驻了一批防空部队。在上海市长陈毅的关怀下,上外抽调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俄文骨干学生,赴防空司令部出任翻译职务。为了国家安危和全体人民的利益,他们夜以继日地提升俄文素养,翻译军事专业术语,在任务极其繁重、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保卫大上海的任务,粉碎了国民党反对派的阴谋。到了1951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抗美援朝,上外开始招收英语学生,挑选英语水平出色的学生组建了抗美援朝语言文字工作队,开赴前线,在战场上负责翻译任务。上外工作队的队长更是亲自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上外同学做出的卓越贡献为志愿军获取了大量战斗情报,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当时新中国高等院校中唯一一支开赴前线的成建制的工作队,彰显了上外学人的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以及浓厚深沉的家国情怀。


      第二,上外的涉外人才培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孟教授向大家强调,同学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是根本所在,是重中之重。同学们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明确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底线,提升政治站位。要切实做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把准方向跟党走、始终信党、始终为党,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保持自我,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与党中央同频共振,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国际舞台上,具备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上外学子正是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己任,在外交风云场上舌战群雄、据理力争,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增进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更重要的是他们维护了我国正当合法的国家利益不受侵犯,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受侵犯,他们是国际舞台上人民的代言人。


       第三,上外的涉外人才培养坚持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目标


      上外所培养的不单单是语言文学方面的人才,上外人除学语言知识之外,更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这与如今上外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略完美契合为国家外事外交专业提供兼通外语和外交专业素养的卓越人才。对此,孟教授提出三点要求:


      首先,在外事工作中不能只做西方媒体传声筒;其次,坚持正确历史观,不随意宣传涉外事件;最后,要注意外国民俗习惯的学习。


      孟教授指出,在外交场上,单有外语的流畅的并不足为道,重要的是在熟练掌握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等涉及国家利益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这样在外交场上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正是上外培养出的一位位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添砖加瓦,用外交引领中国走向复兴之路。


     孟教授的主题报告在同学们之间引发强烈反响,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希望同学们在听完孟老师的讲座之后能精心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以“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为目标,努力成为思想素质过硬、中外人文底蕴深厚、跨文化沟通和专业能力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