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推进“四个伟大”,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提出的行动纲领的基本遵循,也是当代中国发展最根本、最具时代精神、最能凝聚中国共产党人所有追求的大智慧、大战略、大谋划。在统揽“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系统广大党员适应新时代、践行新思想、展现新作为,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政治可靠、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经研究,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在全系统推进“伟大工程”系列示范党课建设。
我院党委高度重视加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工作,并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与新生教育有机结合。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和年度工作计划,我院党委充分依托学院自身资源优势,立足文化传统、学科特色和党员特点,11月11日,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刘飞老师、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徐旻老师以“学史践悟发挥语言优势,永葆担当力行铿锵战疫”为主题,为我院2020级新生带来了一堂深刻动人的示范党课。

在党课中,刘飞老师带领大家共同回眸院史,揭示我院与“四史”息息相关的历史传承和育人爱国的初心使命,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为大家讲述了在疫情中践行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上外力量”。
欲行大道,必先为史
踏平坎坷成大道。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余年的探索史、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史,与上外一路走过来70余年的光辉史一脉相承,彰显了党领导人民、上外人在校党委的带领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团结统一的历史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最坚实的精神支撑和最强大的道德力量。历史精神的传承融汇于四史,贯穿于上外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沁入在上外日院的血脉传承中,彰显于疫情防控的铿锵战歌里,开出了“抗疫”精神的伟大之花。
以史为鉴,不忘初心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刘老师强调,学习历史要注重以史明智、以史为师、以史为鉴。
回顾院史,可以发现上外日院和日语学科的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动态息息相关。1959年上外应国家建设号召创立日语学科;1978年国家实施改革开放、培养经济建设人才,1984年上外应国家时代发展要求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日语)复合专业;2001年中国入世提高国际化水平,2003年上外开放日语(副修英语)方向招生,致力为国家输送优秀国际化人才。上外日院的发展史与新中国的建国史、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史紧密相关、一脉相承。

以语育人,薪火相传
刘老师指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历史精神,融汇在上外日院人一代又一代继往开来的改革创新的先锋行动中。前有老前辈王宏教授秉承初心,创院报国,在国家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将自身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带领上外几代日语人砥砺前行;后有上外前任副校长谭晶华教授以语育人,薪火相传,将日语人才发展事业接力传承。日院风雨六十载,扎根于改革开放史的宏伟画卷中,显露于育人爱国的初心使命中,也在疫情中转化为助力战“疫”斗争的信念力量。

共抗疫情,爱国力行
刘老师向大家讲述了在疫情中涌现的“上外力量”。“抗疫”期间,“中国答卷”和“中国力量”共筑中华民族的“抗疫”精神,令人动容无比。根植于这种“中国力量”,上外在疫情期间也涌现了许多的“抗疫”英雄,他们作为“上外力量”交出了“上外答卷”。徐旻老师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接下来,徐旻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他的抗疫经历。徐旻老师是我院教工党支部书记,自2月1日起为上海市外事办官网翻译每日疫情通报,至六月底累计翻译材料份数达120多份,总字数将近11万。其中2月1日至3月24日更是连续53天不间断,完成超过8万字的翻译工作,获评“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舍逸取译、以译抗疫。徐旻老师用精准高效的翻译工作,为上海打赢这场抗疫战争贡献了上外力量。同时,徐旻老师贯彻思政进课堂的理念,将这些宝贵的材料带进大学课堂,让同学们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把握政策动向和时事最新脉络。

“作为日语专业的大学生,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所长来为文化抗疫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呢?”我院学生党员王竣磊向在场的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疫情期间,我院学子创作了一首汉诗,旨在为中日两国共抗疫情加油,为中日两国的友谊颂赞。王竣磊同学负责的是这首汉诗的训读部分。

听过王竣磊同学的分享,在场的同学们纷纷发言讲述了自己身边令人动容的战疫故事。
刘老师向大家分享了《查医生援鄂日记》中的一段话:“这世上可能确实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并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了日院党建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联动开展的“万众‘疫’心、共克时艰”主题教育活动。
沪汉两地信,挚传仁济情。在学院党建中心的征集下,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数十封三行情书、五十五封手写信,承载着日院学子对前线白衣战士敬意、爱戴和最诚挚的祝福,饱含着日院学子对“战疫”取得胜利的寄托、期盼和最坚定的信念,经由仁济医院送到了身处雷神山医院的援鄂医护人员的手中。
尽管休息时间有限,医护人员们依旧满怀诚挚的心给同学们回信,一笔一笔写下了向青年学子诉诸特殊时期人性中美好的品格与最伟大的担当。沪汉两地书,将驰援武汉的白衣战士与身在后方的日院学子紧紧的联结在一起。医疗队队员鼓励同学们精进学业,用坚决的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最动人、最伟大的一课,教会学生党员在行动中履行对党的誓言,践行初心和使命。

日院学子的手写信

来自仁济援鄂医疗队的回信
史今交融,使命如一
前辈人的前赴后继沉淀为伟大精神,当代人的战“疫”力行谱写铿锵续曲。刘老师在最后向大家寄语:“让我们牢记‘我是党员,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让‘共产党员先上’、‘我是党员,我先上’成为最响亮的口号。努力使自己成为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思想素质过硬、中外人文底蕴丰厚、跨文化沟通专业能力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有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的信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刘飞老师、徐旻老师带来的党课让在场的学生们更直观、更全面地认识了日院发展史和“四史”同频共振的紧密联系,更清晰、更深刻地了解和体会到疫情期间涌现在上外的“战疫”力量和他们身上熠熠生辉的抗疫精神,也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悟到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他们身体力行诠释了何为初心、何为使命,彰显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奋斗之魂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在感到深深震撼和自豪的同时,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更应该将这种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提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增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与优势,为社会主义事业增砖添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