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开展新生及青年团员校史主题宣讲

发布者:胡海洋 田金戈 来源:日本文化经济学院 发布时间:2020-10-13 浏览次数:79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教育的重要指示,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上外精神与大学精神”于9月30日举行校史宣讲活动。

     本次的特邀主讲嘉宾杨凡老师,是一名“四史”故事员,也是上外漫漫而辉煌的前行之路的见证者。在演讲中,杨老师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上外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既有上外宏观的发展历程,也有一个个老上外人一心为公、潜心治学的高山景行。一个个鲜活的事迹配以老师动情的讲解,使在场的同学对上外历史与上外精神有了新的认识与领悟。

      杨凡老师根据上外不同的发展时期将上外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艰苦创业阶段、规范发展阶段、曲折前行阶段、改革发展阶段以及新型国际化建设阶段,通过讲述一位位上外人鲜活的经历将不同阶段上外精神的核心表现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诠释了“上外精神与大学精神”的主题。


01 艰苦创业阶段: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949年11月陈毅倡议: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四分部基础上创建“上海俄文学校”。时任时代出版社社长的姜椿芳率领一批从华东革大来的南下干部和一期学员开始筹组“华东革大附设俄文学校”。

      在建校初期,条件异常艰苦:没有专业的俄语教师,姜校长就聘请几位国内的俄语专家作为教师,没有成型的俄语教科书,姜校长就用《俄文读本》作为教学资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教学场地以及学生宿舍也都很简陋,住的都是茅草屋顶的泥巴房,有一次台风来了,整个屋顶都被掀翻了,大雨灌进宿舍,学生只能抱着被子跑进教室过夜。但是即使是在如此艰苦条件下上外仍然一直为国家培养着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语言人才,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姜椿芳校长在上外建校开学第一讲中就曾提到,上外是一所革命学校,进来学习就是参加革命事业。上外人也是一直秉持着这种精神,忠诚奉献,报效国家,投身革命事业。在朝鲜战争期间,上外作为上海唯一一所派出援朝语言工作队的高校,向一线战场输出力量;在“三大全集”的译制工作中,上外的学生将生命投入其中,更有译者在翻译桌上离开了人世...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上外人忠诚奉献的报国精神


02 规范发展阶段

     1953-1965年期间,上外不断进行规范与改革,学科上从单一的俄语学校扩展到俄语、英语、德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七个语种的外国语学院,还增设了外贸专业,大大丰富了学院的学科内容;学制上从三年制改为二年制和四年制,更加灵活。1963年,国务院批准上海外国语学院为全国重点高校,直属教育部领导,上外逐渐发展成为多学科应用文科外国语大学

03 曲折前行阶段

     文化革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外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一度停转。

     十种语言教学:1971年10月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恢复,对外语人才要求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1972年5月接上级指示开始招受工农兵学员,实行3年制,共有英、俄、德、法、日、阿、西、希腊、意大利、阿尔巴尼亚十种语言的教学。

    《外国语》: 1972年10月又在凤阳干校开办培训班,7个语种,学制4年。1977年工、军宣队撤离学校。学校恢复正常招生,开始编辑出版学报《外国语》。


04 改革发展阶段

      上外一直有着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上外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1984年第一次提出教师梯队的概念,有效管理教师资源。1993年,上外第一个进行了大学生收费招生改革,是国内最早一批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高校。在1999-2000年中国高校大合并大裁剪的时期,上外依然凭借着勤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抓住发展机遇,最终一步步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大学。

05 新型国际化建设阶段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短短的八个字浓缩体现了上外人的国际格局与世界眼光。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所语言类院校,上外是最早聘用外籍教师、使用外国教材、吸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新时代以来,学校更是将国际化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与建设。200410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指出今后“大学发展新趋势:将从适应市场走向国际化”。2005年上外又首次将国际化建设列为学校新时代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此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开展深耕细作。如今,上外越来越成为面向世界发展的具有国际眼光的高校,上外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也将一直传承下去。

06 总结与感想

     学习历史,是为了不忘初心。上外这所学府的初心,便是要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外国语言人才,前辈的辛勤耕耘为我们留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宝贵的精神财富。李克强总理曾言,一座学府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外在的华美,甚至不在于知识的占有,而在于其内在的力量,一种可以永久延续的传统。上外的荣誉的延续需要我们每个人以上外精神为思想内核与精神动力,来不断创造知识财富,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不愧于上外人的名号。

——20级4班 田金戈


     校史也是前辈们的奋斗史,没有原先的热血青年们的不懈奋斗,就没有我们如今良好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而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必须接过接力棒,从上外的光荣传统中汲取力量,做到知史爱校、知史报国,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再续上外与祖国新的华章。

——19级3班 胡海洋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一所与新中国共同诞生、共同成长的学校,上外的校史,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相连。杨凡老师的精彩讲解,不仅仅告诉我们一座学校的历史,更告诉了我们,在共和国的诞生与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一个个热爱语言、心系祖国的普通人,是怎样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怎样通过一点一滴的不懈奋斗使我们的学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完成了中国语言教育史上的壮举,诠释了永不磨灭的上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