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开展2020级研究生“四史”学习教育

发布者:李茜 来源: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18 浏览次数:109

主讲人

      杨凡,原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党校办主任,现为学校“校志编辑室”特聘副主任。长期从事学校发展规划与文书制作,曾长期参与和主持校志编纂工作。


 9月17日下午,国交学院2020级研究生齐聚MBA案例报告厅,共同聆听了杨凡老师题为“读史明志 不忘初心”的专题报告。杨老师从艰苦创业、规范发展、曲折前行、改革发展以及新型国际化建设等五个阶段,向2020级研究生娓娓道出了上外七十多年的建校史。

 杨凡老师开头说:“我帮你们勾勒一下上外的校史,然后再讲一些故事,这样比较对你们的胃口。”听到这段话,许多学生笑出了声,因为他们知道这将不是一段枯燥的陈述,而是掷地有声的传承之音。

 首先,杨老师以姜椿芳校长受命、陈毅市长支持的上海俄文学校为始,讲述了学校开办的背景和初期的艰辛,带领新生领悟了首任校长姜椿芳先生的精神风骨。建校初期铸就的艰苦奋斗精神成为了每一代上外人的宝贵财富。

 在“艰苦创业”阶段,杨老师讲述了我校学生朱立奇的故事。在朝鲜战争的背景下,朱立奇发表了《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少年所学只为报国,七十年春华秋实,也是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的过程。

 在“规范发展”阶段,杨老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上外学者李观仪、陆佩弦的治学事迹。李观仪先生是上外英语专业开山人物之一,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学生既怕李先生问话,但又非常喜欢听先生的课,每次课都座无虚席。陆佩弦先生早就是一个知名的英语教授,但从不追求物质,生活清苦,时常在蒸笼般的小屋批改学生论文,令人钦佩。两位先生勤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那颗拳拳育人之心,深深地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

在“曲折前行”阶段,上外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都在紧张的教育环境中尽可能发挥教育能量,为国家培养优秀学子。

 改革开放后,学校紧跟时代步伐,用实际作为诠释了何为敢为人先,何为开放精神。从增设非语言类专业到进入首批“211”工程,从松江新校区的建设到走进世界“双一流”高校建设行列,杨老师带着同学们回顾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整个历程。听着生动有趣的故事,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同学们就好像看了一部纪录片,那些人、那些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这场生动有趣的专题报告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学校七十多年的发展史,感受到了一代代上外人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矢志不渝的治学精神

 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上外的历史在杨老师的讲解中化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时代故事,作为新“西索儿”,在勤于培养个人国际化视野的同时,更要根植中国大地,以专业所学讲好中国故事。还有同学表示回顾上外的发展历程,我们学到的不只是历史,更能感受到勤勉不怠,不断创新的上外精神不忘来路,才能走向远方。只有了解上外历史,才能传承上外精神,才能为上外创造更新更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