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四史” 回眸校史(五)|田野里的最美上外“朗读者”

发布者:杨凡 来源:党委宣传部 校史馆、档案馆、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次数:211

     编者按: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祥地之一。自创建伊始,上外便继承了革命学校的“红色基因”,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的历史发展。

      官微推出“学习'四史'  回眸校史” 系列,讲述校史故事,以校史为切入点,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


     每个到过上外的人,常会看到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早晨、课间、午后抑或傍晚,总会在不经意间听到各种外语的朗朗读书声,循声望去,是同学们的青春倩影。传统的外语技能:听说读写译。其中,“读”,不仅是“阅”的意思,还包括要大声“读”出来。这个风景,或者说这个传统,是从上外建校第一天就形成的,属于上外特色。
     建校之初,很多初学俄语的人都有练习俄语发音的记忆。有些学员会为了某个特定的发音而发怵。有个学员在回忆文章中把这个音写成“嘞”(p)音,大约是要运用气流使舌间连续颤动。有人为了发准这个音,早晨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练发音、练发音、练发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有人“含着水,走着练,躺着练,甚至嗓子都练肿了,也不放弃”;有人坚持练习了一个月,才终于过了这个坎,那种份喜悦,至今回想起来都溢于言表

课堂学习

课堂讨论

     那时入学的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虽分了不同的等级班,但在每个班里仍有不小的差距,且学员来自四面八方,有些学员地方口音很重,读俄语都能读出家乡腔来。于是,同样一个单词常会读出山东味儿、苏北味儿、宁波味儿,竟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苏侨教师常常很奇怪地看着大家,感到很莫名其妙,然后又一个一个地去“逼”着学员纠正语音。学员回忆中说,有人把某个单词说成了沪音“大世界”,有人把某个单词说成了“迦陵大楼”,甚至有学员把某个单词读成了“爱打扑克牌”,最离谱的是有个绍兴同学把几个单词连续地念起来,倒像是越剧演员的道白,吴侬软语,煞是好听,同学们都改为“文艺欣赏”课了,可老外听不懂,奇怪他怎么会念成“软沓沓”的样子?哈哈!

     搞笑归搞笑,但大家还是要下死功夫来攻克语音难关。甭管“大葱”还是“糖醋排骨”,必须要熬成正宗“罗宋汤”!没有捷径,只有苦读,还要大声读出来!

     二期学员杜仁年滿怀深情地写道:“每天清早,当年母校校门四周纵横交错的碧绿的阡陌田野中,漫步着一个又一个手执书本,边走边朗读俄文的二期校友,好几百人,远远近近,组成了一条像五线谱一样的、高低起伏不一的风景线。读书的人偶尔抬头四周一看,自已也感到心情欢乐,如在诗画秀景之中”。作者写到此处,仍觉抒情未尽,又挥笔写下去,“每天晚饭后,夕阳的金色光辉下,又是在这片青翠的原野上,上百对学子,两人两人一对,肩并肩恬静地漫步谈心在宁静的田间小路上,谈思想,谈学习,谈进步,真诚地坦率地谈自己的心胸抱负,互助互勉,共同向往美好的前程和将来”。


学生向外教请教语言学习问题

建校初期的校园

     即使有同学暑期回家,还要“在乡间小路上和溪边高声朗读学过的课文”,哥嫂、姐姐听了以后,“认为有点洋味儿了”,他自己也觉得仿佛“又上了一次高级班”。每个人都是这样抓住一切空余时间,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不舍昼夜,大声朗读。

     这是多么美的风景,多么纯的学谊,多么真的追求啊!

     现在上外校园四周早已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那些寂静的田野也早已不存在了。但它们和曾经的风景仍然存在于老上外人的心里,并通过老上外人的深情回眸,激励着一代一代新上外人不忘传统,努力朗读。
     新世纪以来,上外党委曾针对学校教学的现实情况,提出加强做好“六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晨读”。无论春夏,上外松江校区优美的清晨时分,小桥上、绿荫里、静湖边,时时都可以听到轻轻的朗读声,如琴如诉,天上的云,树上的鸟,湖里的鱼,都在静静地听呢!
     新时代的上外学子们,你们今天朗读过了吗?别忘了!